资产经济网
adtop
adqu_z
adqu_y
adqu2

“阜小宁?童守护”带娃探地名:触摸三灶镇的文化根脉

发布时间:2025-08-19 20:19  文章来源:新华网  发布者:安远   阅读量:12203   

8月16日上午,阜宁县民政局、三灶镇联合盐城盐粒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同举办“探寻古迹记忆,传承文化根脉”暑期儿童研学活动。30名儿童沿着丰赐墩、古井、双岗村的地名足迹,在实景观察中解码历史,在互动体验中触摸文化。

丰赐墩:一墩藏史,地名里的生存智慧

丰赐亭下的楹联“到此范堤留句号,添其景点作音符”,成了孩子们解码地名的第一把钥匙。“‘丰赐’就是希望五谷丰登吧?”孩子们盯着土墩上的石刻大字猜测。儿童督导员王军军笑着点头,随即揭开这座土墩的“三重身份”:它是范公堤终点的地理坐标,是唐代抵御海啸的“救命墩”,更是宋代传递军情的烽火台。“祖先为何把墩建在沙堤上?”站在墩顶眺望,孩子们在讲解中找到答案:古沙堤的天然高地,既能躲避海潮侵袭,又便于瞭望敌情,狼烟升起时30里内军民皆可警戒。当“夜放空斗得粮、借物必还”的传说响起,“借物不还会失去什么?”的提问引发热议,孩子们在讨论中懂得:丰赐墩的地名里,不仅有抗灾御敌的智慧,更有诚信传家的美德。

古井边:一井映世,地名里的生活印记

从丰赐墩下行数里,唐代古井的砖石上布满深浅不一的绳痕,像时光刻下的密码。“这些凹槽是井绳磨出来的!”孩子们围拢过来,小手指轻抚过比手掌还深的沟壑。此时恰逢一位老人提着陶罐来打水,桶底撞击水面的声响清脆悠长,“我爷爷小时候就来这挑水,这水烧开了没水垢。”家住附近的小雨骄傲地介绍。“为什么井要建在村子中间?”工作人员的提问,引发孩子们的思考。“离得近,大家打水方便!”朴素的答案里,藏着古人“逐水而居”的生存逻辑。阳光下,井水倒映着孩子们的笑脸,也倒映着千年未变的生活图景——这口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井,让孩子们明白:地名的温度,就藏在与日常烟火的紧密联结里。“这口井刚刚被评为盐城市第四批地名文化遗产。”县民政局戴永红科长的介绍,点燃了孩子们的家乡自豪感与归属感。

界桩课:一桩承志,地名里的守护传承

在民政综合服务站,孩子们开启了一段特殊的学习时光。工作人员通过图文展示界桩的样式与意义,还引导大家思考“为什么需要用界桩划分区域?”孩子们从地理、历史等多个角度畅所欲言,对界桩有了清晰的认识。随后,孩子们聆听了界桩区域发生的徐凤兰、陈明柏两位英烈故事。

非遗漆扇制作环节,孩子们将界桩、丰赐墩、古井都画在扇面上。11岁的小宇在烽火台旁添了朵向日葵:“让英雄们看看现在的好日子。”扇面扬起时,风里仿佛带着地名的气息。一个孩子指着地图说:“这些地名都在讲守护的故事呢。”

这场“阜小宁?童守护”研学活动,让地名从地图上的静态符号,变成了可触摸、可感知、可传承的文化生命体。阜宁县民政局以地名文化为纽带,串联起历史古迹、民俗传说与红色记忆,不仅为孩子们搭建了认识家乡的生动课堂,更通过“研学+体验”的创新模式,让地名中蕴含的生存智慧、生活哲学与精神力量,成为滋养童心的文化养分。

正如阜宁县民政局始终践行的——守护地名,就是守护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;培育孩子对地名的情感,就是为文化根脉注入代际传承的活力。当30双小手握着绘有丰赐墩、古井、界桩的漆扇,当“诚信”“守护”“传承”的种子在心中发芽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研学活动的落幕,更是阜宁大地文化生命力的延续:那些刻在地名里的故事,终将通过一代代人的讲述与践行,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